高速公路破冰,循环经济弄潮,绿色发展逐浪,“三化”建设扬帆,全域旅游启航……改革开放40年,商洛飞跃万重山,即使最大胆的预言家也不会想到,这座秦岭小城正在发生“史诗般的进步”。
2006年江滨大道及江南小区 石祥民 摄
2017年江南大道及江南小区 石祥民 摄
综合实力明显增强
1978年到2017年,人均GDP由179元增长至33695元、增长了188倍,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0.77亿元,是1978年的221倍。一、二、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,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,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加快,蓄积了新一轮追赶超越的强劲势能。
2006年的江滨路 井商政 摄
如今的江滨路 井商政 摄
城乡建设传承历史记忆
以商州城区为主体、丹凤和洛南两县县城为两翼的“一体两翼”逐渐融合,形成了三大板块共同支撑、相互补充、相互映衬的城市新格局,2017年底,“一体两翼”核心区域建成区面积达到61.63万平方公里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,实现了县县通高速、国省道等级化、县乡道全硬化、村村通公路,成为陕东南重要交通枢纽,昔日交通瓶颈制约转化为竞争新优势。随着环城北路、商鞅大道等城市建设工程和丹江、街道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大力实施,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初步建成。在广阔农村,一大批传承历史记忆、承载乡愁乡韵的新民居掩映在繁花绿树间,绘就了一副绚丽多彩的山水画。
2007年的通江路 石祥民 摄
2018年的通江路 石祥民 摄
脱贫攻坚全面推进
在几十年持续实施扶贫开发的基础上,全面向贫困发起总攻,坚持精准发力,落实“八个一批”措施,扎实推进产业扶贫、基础设施、易地搬迁、危房改造、教育扶持、扶志扶智等重点工作,尤其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社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,“三带一创”产业脱贫、移民搬迁“三精管理”等经验走在全省前列。脱贫攻坚实施以来,累计脱贫18.8万人、退出贫困村53个,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35.3%下降到2017年底的24.5%。
镇安童话磨石沟欢乐农场
生态商洛优势凸显
40年来,商洛不断保持和扩大生态优势,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,2017年中心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1天,大气、植被和水质量稳居全省前列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,建成A级景区34家,成功打造了“秦岭生态旅游节”“环秦岭公路自行车赛”“一节一赛”品牌,“秦岭最美是商洛”唱响大江南北。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4780.15万人次,年旅游综合收入260.52亿元,分别是2000年的95倍、346倍。
2001年商洛市区全景 石祥民 摄
2007年商洛市区全景 石祥民 摄
2012年商洛市区全景 石祥民 摄
2017年商洛市区全景 石祥民 摄
民生改善提升幸福指数
40年来,商洛全面落实财政支出“两个80%”用于民生。在全省率先整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认定,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连年稳居全省前列。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实施,城乡参保率达到100%。《月亮光光》《带灯》等戏曲亮相全国舞台,《美丽中国走起来》《秦岭最美是商洛》等原创系列歌曲唱上央视,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,民主法治有序推进,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,社会更加公平正义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。
上世纪60年代的丹江桥
如今的丹江立交桥
党建引领筑牢发展基石
40年来,商洛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,扎实开展“三讲”“三个代表”、科学发展观、党的群众路线、“三严三实”等学习教育活动,推进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,党员干部的“四个意识”不断增强,“四个自信”更加坚定。坚持继承创新,全面实施“党旗引领脱贫路”党建主题活动,涌现出了张淑珍、徐升莲、宁启水、李长庆等一大批坚守理想信念的优秀党员干部,铸就了商洛改革开放史上不朽的精神丰碑。华商记者 程娟